首页> 关注 > > 正文

每日焦点!现场·我在我思丨在“大神”们的对谈中看见文学的灵魂

2022-12-28 07:11: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现场·我在我思】

兰德华

近日,文学界搞笑“男神”余华携手苏童、西川等作家,挑梁了一档综艺节目叫《我在岛上读书》。三五文学人,南海小岛,闲谈、做饭,但烩的是文学大餐,令人神往。


(资料图)

大海、小岛,落日余晖、海风撩发,篝火旁,诗人西川击鼓而歌:云连过岭急,霞赤知时灭。浪举必荒岩,雨狂复昨夜……节目自11月开播以来,备受好评,本人也是看得心潮澎湃。

终于,在荧幕上,我第一次看到“素面朝天”的文学“大神”们。

一直很有网感、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家余华,在节目中无疑是笑点担当。和苏童比新书的印刷字数,比当年在《收获》上发稿篇数,幽默睿智又真实的余氏风格,在节目中得到长足延续。

可以说,这是一档文学“大神”的慢综艺和真人秀,甚至是文学家的“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专场。

说技法,可以说它复制了另一热播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格式,甚至和大多数真人秀节目别无二致,但“综艺+文学家”的形式还是很有拓荒性。它将作家“拽出”书斋与象牙塔。相比之前的访谈与文化类节目,综艺平视的镜头让文学“大神”们回到了我们当中。

它为观众也同样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平等的视角,一场平等的对谈。从中,我们看到了文学的灵魂。

从经典文学作品到《长安十二时辰》《三体》,从紫金陈、双雪涛等青年作家,到阿加莎·克里斯汀、爱伦·坡、东野圭吾等,网络文学、类型文学与纯文学,在交谈中达成了“和解”。或许,在作家那里,它们从未真正“冲突”。

作家们既有日常笑谈,也有关于文学的段子与梗,但话题又能瞬间进入文学的领域,甚至触及文学的母题、生活的母题,在“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之间自由切换。

看苏童、欧阳江河关于书的广告、中插与口播,看新技术与新商业形态开始向书籍与文学领域“下手”,我居然前所未有地并不反感。

商业价值和文学价值,似乎从来都是可以并存的,就像马尔克斯的作品可以像香肠一样卖。

叶兆言说,他喜欢公园,不喜欢私家花园,私家花园意味着占有,而公园则意味着共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娱乐方式有限,诗歌、文学甚至尼采的哲学,就是大众的“抖音”和“快手”。那时候,图书市场与书店“如日中天”。北京玉渊潭公园里,人们除了遛娃遛狗、跳广场舞外,也聚在一起诵读诗歌。

曾几何时,书籍是要相互争着传阅的,人们以谈论文学为荣。曾几何时,遍地都是“文学青年”,林立的文学刊物总能收到无法计数的投稿。放下劳动工具,读书与写作是一代人的“时尚”。但又不知何时,文学成了作家的私事,纯文学更是成了遥远海岛上的“圣事”。

文学像大海,包容一切。我想,文学的灵魂从始至终都未排斥和远离土地与大众。跳脱出日常生活的“烟熏火燎”,只要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点超脱、那点梦想未灭,文学回归大众,就有可能。在这种回归的路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壳”,只要有利于大众重拾对文学的信仰,重拾对文字力量的相信,那么,不妨都可以“借”来一用。

想来,这样的节目并不是文学圈的“高端局”,不过是文学家们日常的闲聊。正因这种闲,让我们看到了放下架子的文学家与放下架子的文学。“大神”们依然高大,但他们不再高不可攀。在这里,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没有边界。文学,变得日常而亲切。

南海,小岛的书店与书店中的座椅,不仅为作家们而设,也为你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