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 > 正文

新春走基层 | 海上“泊车”人

2023-02-02 07:27:52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新春走基层】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张嫱


(资料图片)

虽是寒冬,位于山东青岛老城区的青岛港码头,阳光洒向蔚蓝的海域,视野辽阔、天朗气清,正是出海的好天气。

早上8时许,《工人日报》记者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42区拖轮码头,“亚洲18号”轮和“青港拖26”轮船长崔建飞、秦永光早已等候在此。“快上船,接到一个离泊任务,带你体验一下!”

这是一艘重达8万吨的货轮,秦永光驾驶的“青港拖26”轮负责船头调离,崔建飞驾驶的“亚洲18号”轮负责保障船尾。连接缆绳、慢车起拖、缆绳解绑……1小时后,8万吨的“大家伙”在两艘拖轮的牵引下驶入宽阔海域,加速起航,离泊任务顺利结束。

返航途中,关于拖轮、关于港口,两位船长的话匣子打开了。

说起陆地停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然而一艘几十万吨的轮船如何准确驶入港口指定位置?

崔建飞告诉记者,轮船吨位重、体积大,进入港口等狭窄海域无法自主控制方向,需要依靠拖轮实现靠泊、离泊和移泊等操作。拖轮作业也因此被称为港口生产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工序”。

2009年,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崔建飞、秦永光来到青岛港轮驳公司,从实习水手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身经百战的拖轮船长。谈及拖轮驾驶经验,崔建飞坦言:“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标准,全靠老师傅的传授和实践积累。”

一名成熟的拖轮船长,必须具备综合预判能力,根据轮船排水量、吨位、风力、海流、阻力等外在因素,随时调整车舵、航向,在保障安全、平稳的前提下辅助轮船到达指定位置。

“两艘大船之间的停泊间距为20米~30米,在引航员的指挥下,成熟的船长‘一把’就能到位,新手可能需要调整四五次甚至更多。”崔建飞说,作业过程中的涌浪、大风、流速等因素也考验着船长,海上“泊车”并不容易。

除了港内作业,轮驳公司的拖轮还承担着协助海上石油平台建设、海上风电建设、长航拖带、应急抢险等任务,一旦出海,短则几天,长则几年,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加艰巨。

2022年11月的一个深夜24时,崔建飞驾驶“亚洲18号”轮完成“蓝鲸”轮护航任务返航,到达锚地后接到指挥部求助:海域突遇10级大风,客轮滞留避风海域。当时的海浪已经达到3米,阵风11级,船体上下颠簸高达2米。崔建飞带领船员用了4个多小时,克服凶险的海况,顺利将客轮护航到锚地。

从业13年,崔建飞跑遍了全国46个港口,北到丹东、南到海南,经历过台风、寒潮,瞬间大风等极端恶劣天气。他说,海上情况多变,拖轮承载着急救、保障其他船舶安全的重要责任,船长必须具备航行避险、风险点辨析、船员调度等能力,还要掌握气象知识、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

谈及出海的感受,秦永光用“辛苦并收获着”形容:“感受过刺骨的海风,也体验过50多摄氏度的日晒甲板。寒潮时,船体结满了厚厚的冰层,我们全员上阵敲砸破冰,在零下10摄氏度的海上,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然长时间的“海飘”对于身心是种考验,但每完成一次护航、每救助一艘客轮,那份成就感可以延续很久。

没有任务时,秦永光喜欢坐在甲板上放空,波澜壮阔的海洋、唯美壮丽的海上落日、落在甲板上的海鸥……他们随手一拍的日常,却是旁人心中的可望不可及。

加入青岛港10余年,崔建飞见证着港口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他回忆,以往拖轮的核心系统、甲板机械等设备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如今助航仪器、机械设备已实现国内自给,电子海图、智能调度系统、机舱自动检测系统等信息化设备成为标配,时代对于他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海上产业工人,崔建飞和秦永光也感受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带来的变化。秦永光说,一体化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

2022年,对于“亚洲18号”轮意义非凡,崔建飞与4名船员考取了大连海事大学本科,集团给予每人2000元学费补贴,其中一人获得青岛市总工会“求学圆梦”名额,可以全额减免学费。“两年半就能拿到本科文凭,职业晋升的路更宽了。”崔建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