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是生活,低头是诗歌
——普通劳动者的读书生活(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陶稳 车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是矿山女工,是农民,是保安,是流水线上的织布工……像每个勤劳的人一样,他们终日忙碌,或风吹日晒或披星戴月,但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喜欢静静地捧起一本书,让灵魂在文字中获得滋养。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们也会握紧手中的笔,用一个个文字记录命运的诗行。
值此“4·23世界读书日”之际,《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普通岗位普通劳动者的读书故事。故事里有他们面对坎坷命运不低头的倔强,有被枯燥生活困住想尽办法突围的勇气,还有长期在文学天地间遨游获取的智慧。
李中明:皓首归来初心未改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北宋诗人黄庭坚应该想不到,900多年后,他的这句话竟被一位每天身穿工作服、坐守3平方米岗亭的保安当作箴言,铭记心间。
59岁的李中明,湖北襄阳人,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先后辗转广州、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做过泥工、木工、电工、钢筋工,现在浙江温州永嘉县一个小区当保安。
李中明说话斯斯文文,对人也总是笑脸相迎,但在同事间,他有个外号叫“书呆子”。
休息时,别的保安喜欢聚在一起闲聊、玩扑克,李中明总是手捧一本书,不时写写画画,还用手机上记些什么。
打开李中明的手机,除了常用的通信软件,其余都是各类阅读软件。他的微信通信录中,除了亲友,还有60多个文学爱好者交流群。
据说,上世纪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的时期,他还曾花50块钱买下一个二手书柜,存放心爱的书籍,而他当时的工资是40多元。这个书柜目前被珍藏在老家堂屋里,装了300多本书。
李中明说,漂泊半生,青丝早已被岁月染成白发,卸甲归田后,他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章,整理成一本合集,叫“60岁60篇”。另一个是参加当地的老年大学,圆年轻时未了的大学梦。
曹会双:矿山女工的447本读书笔记
山东莱芜的矿山女工曹会双,时常与铁精粉为伴,但却能剪出图样复杂的窗花,她热爱阅读,还自学了大专和本科学历。写的诗歌作品被收入了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出版。
曹会双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工作之余从未放下读书。曹会双阅读的书籍,多是从本地图书馆里借阅的,也会从电商平台购买。十几年前,曹会双便把当地图书馆里的外国诗集读了八成,波德莱尔、瓦雷里、马拉美、彭斯等,茨维塔耶娃和狄金森……都是她很喜欢的女诗人。
余光中、洛夫的诗,曹会双说自己定是要读的。她还读过很多关于诗歌的理论文章;散文方面,她喜爱鲍尔吉∙原野、雪小禅、叶倾城、张丽钧等人的文章。
“不动笔墨不读书”,曹会双读书,只要条件允许,会边读边记,但凡好句子好段落好篇幅,都摘抄下来,过后会反复看反复琢磨。1999年至今她积攒了447本读书笔记,。
曹会双说,自己的290余万字的习作,若有人喜欢,她便双手奉上,并会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读过我文字的眼睛”。
杨成军:“心事”感动了万千读者
“心事总有些神经质/经常找一些/无法辩驳的理由/把自己装进箱子的最底层/使人无法触及/也许一生都找不到/打开箱锁的钥匙/……哪怕只有/一次……”这首诗来自吉林省德惠市夏家店街道办事处夏家店村二组的杨成军,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农民。
在他眼里,诗就像“打开箱锁的钥匙”,他的“心事”感动了万千读者:杨成军已经被长春市作协吸收为会员,作品被开了研讨会,还上了央视。
杨成军中学辍学,改学做木匠活儿。后来他就一直后悔,做梦都在读书。
1986年他试着接触文学作品,后来写了首诗《我愿》寄给杂志社,编辑在退稿中说他的诗是在模仿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缺乏新意。”而那时他连裴多菲是谁都不知道。于是,他去书店找裴多菲的诗看,果然看到那首《我愿意是激流》,更觉得读书开阔视野的重要。
他与妻子结缘也是因为阅读,妻子喜欢读一些小说散文。杨成军称,是梁晓声、铁凝、从维熙、刘心武等人的作品让他们走到一起。
毕侠:在机器轰鸣的夜晚看见“月亮”
联系上毕侠,是早上7点30分,这时大部分人刚从睡梦中醒来,而她则是刚从机器轰鸣的工厂下班。
上了12个小时的夜班,她的声音里满是疲惫,但谈起阅读这事,她还是打开了话匣子。
“大概五六年前,看到了范雨素写的《我是范雨素》,感触很深。她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她写了自己的经历和在北京做保姆时的生活。我当时就想,我也可以写我的打工生活,写我的经历。”43岁的毕侠,谈起自己尝试写作的原因时,仍难掩激动与兴奋。
毕侠目前是在浙江嘉兴一个织布厂当工人,这一干就是8年。
熟悉毕侠的工友都知道,她上班时喜欢提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一本书。机器正常运转时,她就坐在机器边上掏出书读几页。
在工厂里,这种情况属于少见,毕侠也因此没少遭同事笑话:“现在是网络时代,大家都刷手机、看短视频,谁还像你这样抱着书看啊,你难道还想考大学不成?”听到这些,她也不争吵,只是笑笑,又低头看书。
她说,读书还是她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车间很嘈杂,但读书的时候内心是安静的,那一刻会忘记生活的烦恼,忘记柴米油盐,流水线的工作也不再让人感到焦躁和空虚。”
12个小时又12个小时,白班夜班不停倒换,但枯燥的工作没有磨平毕侠心灵的触角,反而让她在文字中找到了坚强的力量。
毕侠说,她最喜欢《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标签:
- 01 环球观焦点:石金钱龟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_石金钱龟怎么养殖
- 02 报道:3000名选手沿永定河奔跑 2023北京永定河马拉松赛今日开赛
- 03 燕麦米哪个产地好_什么地方出产的燕麦米最好
- 04 天天速读:品牌女装_品家网
- 05 焦点热讯:灞桥区邵平店小学邀请家长代表参观学校餐厅暨品餐活动
- 06 世界百事通!我国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切实加强监管
- 07 以封笔对抗侵权是谁的悲哀
- 08 焦点热讯:湖南机电职院开展“健康机电 预防先行”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 09 微动态丨南部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III级/较重】【2023-04-22】
- 010 环球今亮点!【世界说】美媒:美国政策正将种族贫富差距永久化 对民主和社会健康构成威胁